2015年8月,全国乡村旅游提升与旅游扶贫推进会议在安徽黄山休宁召开,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高屋建瓴地指出:乡村旅游发展不仅关系到全国6.7亿农业人口的福祉,还关乎7亿城市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。通过发展旅游可带动全国17%、约1200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,做好这项工作意义重大,标志着旅游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边缘走向经济社会的主战场,从“迎接中国‘旅游+’新时代”到“乡村旅游发展”。李金早的指导性发言不仅仅表明了对“三农”问题的殷切关注,更为乡村旅游指明了方向。
乡村发展与休闲旅游的契合点
现在的城里人已经对于乡村充满幻想,可解乡愁,可呼吸新鲜空气,可感受原始农耕文化,云云;但是,对于土生土长的农民,其内心感受却远远没有这样的美好。一方面,农产品无市场,或者农产品市场价格失衡;中央财政综合扶贫投入逐年增加,2011年约2272亿元,2012年达2996亿元人民币,但是,以农业为支柱产业的地区,尤其是贫困地区的生产却无法形成规模化经济,农产品即使品相完美,口感优质,由于没有畅通的销售渠道,也无法在市场立足,造成“供给过度”的假象,更遑论自身的品牌打造、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的延伸。另一方面,旅游资源丰富,有无限发展空间。广大的乡村拥有城市所没有的自然生态、原始的农耕文化和淳朴的乡村风情,以及近几年规模化开发的创意性农业景观。这些都是城里人梦寐以求的,他们需要乡村生产和生活的体验参与。
对于旅游,城里人和乡下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趋向,前些年是“城里人想出来,乡下人想进去”,这当然是指城市;如今,好像掉了个,变成“乡下人想出来,城里人想进去”,这回指的是乡村。但旅游的本质是相通的,就是感受异质的文化,这种异质文化要么是异域的,即离开自己生活环境到异地;要么是暂时脱离当今的社会,寻觅古老的、遥远的、近乎消失的东西。而对于发展相对滞后的乡村恰恰在时间和空间上,保存了一些不为人知、令人感到神秘、神奇的文化元素,这正是在当下休闲旅游时代,乡村旅游成为潮流的原因。